大学里的手艺人不修文物修图书|手艺人|文物(2)


分类:艺术收藏故事    作者:采集侠

  “细算起山师图书馆修书的历史,得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图书馆的装订室。”在王斌的记忆里,装订室的老师傅们除了装订每年的校刊合集外,还要兼职给馆藏书籍修修补补。“裁纸都是用两头翘的柳叶刀,用脚把纸定在地上,举刀‘刷刷’两下,裁的比机器都整齐”。

  “一直没有专人修书,老师傅们也都渐渐退休了,这才有了我专职干这个活。”十多年来,山师图书馆历经更迭,总有一个角落、一处书案属于王斌,只是再过4年,王斌就该退休了。“现在就我一个人,等我退休后,可能馆里就没有专职修书人了”。

  职业生涯的末期,王斌发愁无人接班,这种苦恼夏天妮无法体会,但她也面临着自己的困境。“目前古籍修复还没有一套成型的技术标准,尤其对于一些民国时期的书籍,修复起来难度很大,可从事这个的人太少了。”夏天妮说,她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第一批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的学生,全班36人中毕业后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只有2人。

  千万册古籍需抢救性保护 专业设置相对冷门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包含图书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等在内的公藏单位有3800多家,馆藏古籍总量超过5000万册,其中亟待抢救性保护的古籍约1500万册。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来,专业古籍修复人员从不到100人增长为近700人,但面对庞大古籍修复基数,修复工作的进度显然“太慢了”。

  “本身来说,古籍修复相关的专业就较为冷门,国内设有相关专业的学校也相对较少。”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特藏研究部主任王恒柱说。据悉,仅在研究生阶段,国内设有古籍修复研究方向的仅有中山大学和复旦大学。“这两年播放了不少文保类的节目,像是《我在故宫修文物》,了解文保的人多了,情况比之前好了不少。”

  “即便是这个专业出身,也有不少人选择转行,毕竟古籍修复工作就业选择少,工作也比较枯燥。”夏天妮说,只有真正爱书、懂书之人才能当好古籍的“医生”。“不能把情绪带到修的书里,静不下心来就不要动”。

  志愿者队伍挺庞大 技能培训也逐渐开展

  “目前馆里的专职工作人员只有20多人,人员确实比较紧张。”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湖校区图书馆读者服务一部负责人宛安浙表示,为此校方成立了山东师大图书馆志愿者协会,目前协会的志愿者已有1800余人。“每批志愿者里都有人跟着王斌老师学习修书知识,一次能有十二三人”。

  大三学生郎济世就是王斌的“徒弟”之一,物理专业的他看似与图书修复不沾边,可只要有空闲时间,他总爱闯进王斌的办公室,在王斌身边打下手。“我手艺还不到家,那种只有封面破了的书都得修20多分钟,不过每次修好都很有成就感”。

  就在前不久,夏天妮也刚刚结束了为期两周的古籍修复培训,“是山东省图书馆举办的,这三年里每年都有两次培训。”2016年,山东省图书馆古籍修复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启动了“古籍修复初级导师、初级学员培训计划”。“来培训的很多都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虽然很多人之前都没有文物修复的基础,不过大家对于古籍保护的越来越重视了”。 (记者孔婷婷 俞丹)

  来源:济南时报





标签: 文物  手艺人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