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钩注者惮:玉带钩的演变及特征_藏趣逸闻(3)
宋代玉带钩多见传世器,出土品不多,其风格特征带有汉代玉带钩遗风。如钩首多作禽鸟形、兽面形,体多扁宽而薄,亦有窄腹体厚者。纹饰雕琢简练,多为浅浮雕蟠螭形、鸟首形。矮钮,钮端扁圆状。元、明、清三代玉带钩大量出现,这一时期的带钩已完成了由实用器向玩赏品的转变,其总体特征为大量使用了动植物造型,采用浮雕、透雕技法。钩首多为龙头形,龙螭纹组合最为流行。各种构图、纹饰寄托了人们渴求福、禄、寿、喜等美好的愿望,体现出复杂的人文内涵,且玉质选材讲究,构图精当,造型优美,雕琢技艺高超,玲珑别致的巧夺天工之作大量出现,从而将作为社会玩赏品——玉带钩的奇巧生动、赏心悦目的艺术神韵推向了极致。这三朝带钩的区别特征也是明显的,元代钩首多为浅浮雕龙纹、花卉纹。龙形钩首多瘦长而扁薄,龙的面额平整,五官短而靠前,钩体常雕蟠螭、荷莲及其他花卉图纹,蟠螭紧贴腹面,前足前伸,后足一弓一伸呈爬行状。钩钮矮而紧贴体背,钮端圆形或扁圆状等。明代玉带钩造型较元代复杂,流行龙首形钩,钩头比元代略大,头短宽而微昂,龙眼圆凸,嘴横平而张开。腹部蟠螭开始站立呈腾空之势,螭龙距钩首距离较元代同类器有所拉近。清代玉带钩不仅数量多,其形制也更加复杂,纹饰构图更加活泼多变。龙首形带钩较流行,龙首较前代高昂,龙眼凸现,嘴上下略倾,给人以凶悍威猛之感。蟠螭腾空而拉大了腹面的空间,螭头圆而披长发,与明代器亦有区别。清玉带钩纹饰造型的另一个特征是大量地融入了反映人们渴望社会安定祥和、家庭幸福和美、夫妻团圆、子孙如意、健康长寿等吉祥美好的心愿。如钩首作如意头,刻如意纹,腹面浮雕银锭插笔,“笔锭”谐音“必定”,整器取“必定如意”之意;有的钩首作如意形,腹面浮雕荷花、宝盒,“荷盒”与“和合”同音,意寓“和合如意”;有的钩首作马头形,腹面浮雕躬身前爬的猴子,构图含有“马上封侯(猴)”的意义;有的腹面刻三只羊,寄寓“三阳(羊)开泰”之意,刻五只蝙蝠含有“五福(蝠)齐备”、“五福临门”之意;有的腹面浮雕蟾蜍石榴纹,民间传说月宫有蟾蜍,又称为蟾宫,旧时科举考试登科及第称为蟾宫折桂;石榴籽实多寓意多子多孙,这种构图表达了人们渴求“家族兴旺、登科及第”的愿望。吉祥纹样大量饰于玉带钩上,是清代社会世俗功利心态的物化反映。
关于玉带钩的用途与使用方法,古文献中多有提及,其用途主要有束结革带和佩系器物两种。用于带头束结革带的玉带钩,一般体形较长,如曲棒形、琵琶形类,其使用方法是先将钩钮揿入右手一端的带孔,钩首向外,然后以钩首勾联左手一端革带的带孔,即完成了固结腰带的过程。为避免带孔因长期使用而磨损,致使孔径变大或断裂,人们往往在革带孔内置一铜、玉或骨质小环,以保护带孔,提高革带的使用寿命,这就是考古发掘中,玉带钩钩首附近往往伴出小型铜、玉环的原因。用于佩系的玉带钩体形一般较小,以水禽型最为多见,战国之际的小件钩大多是用于佩系的,一些无附钮的钩,或环尾孔的钩也多用于佩系。古代玉带钩的佩物主要是刀剑、镜、钱囊、悬印之类,使用时先将钩钮嵌于革带孔内,钩首向外垂下即可,无钮带钩则是将其尾端与革带系结固定使用,宋代以后的玉带钩多已不具有上述使用功能了。
来源:头条号 / 珠玉在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