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国书画艺术欣赏 >

读明代沈周《庐山高》体会其如何尊师重教|画家|沈周(2)


分类:中国书画艺术欣赏    作者:采集侠

  不难想象,想要成为这样一位名师的弟子,恐怕光排队就要等上好久。宣德七年,沈周不过六岁,但他却能在此后不久便顺利地入学陈门,这又是为何呢?原来,其父沈恒(字恒吉,号同斋)与伯父沈贞(字贞吉,号南斋)早年便师从陈宽之父陈继,而祖父沈澄亦与陈继之父陈汝言(字惟允,号秋水)交情甚笃。可以说,两家的世交渊源使沈周受教于陈宽成为必然。

  (元)陈汝言《百丈泉图》,款署“庐山陈汝言写”,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跟着陈宽,不仅可在学问上得到指授,更会在人生观方面受到影响。他常激励学生:“士而贫,多于工商而富,当以廉耻自重,不可干富者之门、升斗之粟。”陈宽十分看重读书人的气节与操守,即便贫困潦倒也不能动摇心志、丧失廉耻。沈周亦曾提到恩师是“荣名利禄云过眼”之人。除此以外,他还过着尚古的风雅生活——“好蓄古今书画古器,服古名贤巾服。”这使得陈宽在当时便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人们走在路上一望便知:“此东吴大老也。”

  “我尝游公门,仰公弥高庐不崇。”与老师一样,沈周始终过着淡泊明志的隐居生活,坚持诗文写作,并爱好收藏书画古器——陈宽的言传身教影响了他的一生。

  (明)沈周《庐山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成化三年的端午(1467年6月6日),沈周在其为陈宽祝贺七十大寿所精心绘制的《庐山高》图上写下长篇颂词。他以庐山比喻老师的崇高,并以“门生长洲沈周诗画,敬为醒庵有道尊先生寿”落款,尽显崇敬。选择描绘庐山的另一个原因,在于那里原本就是陈氏的老家。尽管自曾祖陈徵(字明善)时便避乱迁居吴中,陈宽早已算不上是土生土长的“庐山人”,但他仍时常“西望怀故都”,对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于是,沈周以“尚知庐灵有默契,不远千里钟于公”为主旨,悉心绘制了这件具有双关寓意的山水画作为寿礼献给恩师,既表达了祝寿之意与敬仰之情,亦缓解了老师的思乡之苦,十分体贴而周全。在画风的选择上,沈周亦取法与陈宽祖父陈汝言过从甚密的王蒙,并将后者较为浓重的设色风格加以弱化,使画面更显淡雅。此外,沈周在画上所题“庐山高”三篆字尤为醒目。这不仅体现了“古意”,也是陈宽题跋时所常用的书体之一,同样展现出这位学生的细腻心思。

  《庐山高》图上沈周赞文

  沈周一生不止一次描绘庐山。后来,他还曾为晚辈徐祯卿(字昌谷)绘制过一件《庐山图》。但《庐山高》图所呈现出的构思精巧与技法精妙以及其所蕴含的情致,它作无法比肩。

  献画为陈宽祝寿,在当时并不鲜见。沈周就曾见过一张别人赠送给陈宽的名为《朝阳飞凤竹》的寿礼画并为之和诗。据他描述,此画将陈宽描绘在竹林之间,以清幽的环境烘托主人的高情。天空中,朝阳展翅的凤凰则象征了陈宽的遗世独立。与《庐山高》图相比,此作的构图与寓意更为通俗和直白,可能是当时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人祝寿图式。

  “春酣仙颊红如婴,掀髯一笑三千龄。”成化七年,沈周再度向陈宽奉上祝寿的诗篇。我们至今仍可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这位老师面对爱徒时的矍铄、欣慰与喜悦,当然还有学生对恩师的融融深情。两年后的十一月廿三日(1473年12月12日),陈宽辞世,“吴中贤士大夫皆吊哭之,尽哀焉。”又过了一年的十月戊申日(1474年12月5日),杜琼也因病去世。师生之间的故事就此画上了句号,但浓浓的师生情谊却透过文字与画面,历久弥坚,馨香弥远。

  (本文经授权转刊自吴中博物馆公号,系“跟着沈周逛江南”系列文章之一。标题为编者所拟。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图书馆副馆长,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在读)





标签: 画家  沈周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