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就茶香话契丹:辽代的茶俗与茶具|茶具|艺术品
白月/大同市博物馆
《契丹王朝——大辽五京精品文物展》这些天正在大同市博物馆展出。展览通过大辽五京精品文物,展出了契丹族的民俗风情,辽王朝的雄浑盛景。本文从展品和壁画为切入点,来梳理辽代的茶俗与茶具,勾勒辽代的饮茶风尚。
中国饮茶习俗由来已久。大约在中晚唐时期,中原的茶饮传入了契丹。辽国建立后,饮茶风俗深入契丹人日常生活之中,茶成为辽代社会生活中常见的饮品之一,除广泛用于日常宴饮外,还被用于各种礼仪和佛事活动。
辽国境内不产茶,茶的来源均为外来输入。输入的途径既有奉进、馈赠和赏赐,又有榷货买卖,而以榷场(宋辽时在边境所设的互市市场)交易为大宗。当时饮茶以团饼茶为主,类似于今天的砖茶,也饮散茶。
那么,辽代人如何喝茶呢?根据史书记载,结合辽墓出土的壁画、遗物,契丹人饮茶方式当有两种:一为煎茶法,一为点茶法。煎茶法是唐代以来流行的一种饮茶方式,经过碾茶、罗茶、煎茶、分茶等步骤,制作茶饮。
碾茶
无论是团饼茶还是散茶,饮茶前均需研碾成末。常见的碾茶工具有茶碾、茶研、茶臼、茶磨等。
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所绘茶磨
大同市博物馆藏辽代铁茶碾
宣化辽墓M10(张匡正墓)出土备茶图局部——碾茶图
罗茶
罗即筛,罗茶即筛茶。罗茶和碾茶一般交替进行。用茶罗将粉碎的茶叶筛选,选择粗细适中的茶叶末。茶末“细则茶浮,粗则水浮”,都不合格。
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所绘茶罗
罗由罗盖、罗筛和罗底组成。罗茶时,把碾碎的茶粉自碾移入罗筛内,加上盖筛转,以防筛茶时茶粉飞扬。为了保证茶末的细致程度,将碾好的细末过筛,粗末再碾,碾后再罗,最终得到理想的茶末。
煎茶
煎茶用鍑煮沸汤,一沸(刚出细小气泡如鱼目状,微微有声)时调以盐椒少许;二沸(气泡如连珠上升)时,舀出一瓢沸水,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转圈搅动,用“则”(匕)量适量的茶末倒入水涡中心。待水面波浪翻滚时,为“三沸”,把刚才舀出的一瓢水倒入,使水不再沸腾。将茶汤均匀地舀入茶盏中,趁热将鲜白的茶沫、咸香的茶汤和嫩柔的茶末一起喝下去,谓之“吃茶”。
内蒙古敖汉旗贝子府镇喇嘛沟辽墓出土备饮图局部——煮茶图
点茶法是宋代开始流行的一种饮茶方式,对辽代饮茶习俗影响颇深,尤其受到辽代汉族贵族的青睐。在宣化辽墓等墓葬壁画中,形象地刻画了辽代点茶的步骤,包括碾茶、罗茶、侯汤、熁盏、点茶等。
碾茶、罗茶
方法与煎茶法相似,使用磨、碾、罗等工具,制作粗细适中的茶末。
侯汤
候汤即煮水。水的温度直接影响茶的质量,故宋人蔡襄《茶录》云,“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侯汤所用炉子,形制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为风炉,直筒型炉身,陶质,炉内生火,盛水的壶放置在炉上加温。另一种为燎炉,鼎形,腹内堆放炭火,执壶放置在炭火中加温。
宣化辽墓M10(张匡正墓)出土备茶图局部——侯汤图
宣化辽墓M2(张恭诱墓)出土备茶图局部——侯汤图
赤峰市博物馆藏辽代银持壶
为了方便点茶,宋辽都采用高流执壶侯汤,无法直接观察壶中水沸腾时的样子。这时候,判断水熟与不熟,就要通过经验来听。陆羽《茶经?五之煮》说:“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记载,其好友李南金将候汤的工夫概括为四字——“背二涉三”,也就是当水烧过二沸,不到三沸之际,就需要迅速停火。
熁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