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抛玦范增举玦 玦是什么|屈原(2)
可以想象,正如射手引弓撒放,箭被快速射出,刹那间不容寡断,当机立断方才行之有效。春秋争霸之际,玦已被认同具有“决断”或“断绝”的意义,即“儒者授佩玦者,事至而断”(《庄子·田子方》)。
至战国中期后,伴随着世俗化的燕射、军射、弋射盛行,实用型玉玦开始式微,由此转向佩饰玦的风靡。《诗》中即有:“芄兰之叶,童子佩韘。”(《国风·卫风·芄兰》)描绘了韘觹佩垂于少男腰间的形象。其中,“韘”是衬于玦内的皮垫。约在战国中期之后,皮质的“韘”渐而指代实用型护指,“玦”则成为玦类佩饰的专有名谓。
诗人屈原将佩玦抛入江中,以抒发心中的愤慨(《楚辞·九歌·湘君》);而鸿门宴上频举佩玦的亚父范増,亦是土生土长的楚人。也许秀颈小腰佩玉玦,便是那时楚男士最追捧的时尚潮流。在艺术上承接楚风的西汉,男女腰中佩玦更为风靡。西汉早期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发现的玉玦,当是其中的佼佼者。
展览中这件新莽时期的玉玦,在繁复的纹样中依旧可以辨认出侧鋬,也不禁让人联想起新莽地皇四年(公元前23年)曾发生与鸿门宴剧情如出一辙的大事件:起义军所拥戴的更始帝大会诸将,计划诛杀功高盖主的刘演,先以观摩为名取下刘演佩剑。正当此时,御史申屠健献上玉玦,以佩玦催促更始帝早做擒杀刘演的决断(《后汉书·齐武王传》)。东汉史学家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说“能决嫌疑则珮玦。”两汉之际,佩玦依然承担着行事果断、决断的寓意。
此外,赐玦、赠玦、献玦,又是表示善意的行为交往。钟繇以旧藏“东汉尚方宝玦”相赠曹丕,为此兴致颇高的曹丕还歌以《玉玦赋》;孟达曾赠玉玦与诸葛亮;审配书予袁谭、吕布信中,皆提及赠“环、玦”,足见汉末三国之际士人的喜爱。
两汉时期,玉玦也被穿系彩绶、缀流苏成璧翣,张挂于帷幄羽葆之下,为华丽厅堂的点睛之笔。每当风起,璧翣随风摇摆,或再坠以铃铛与绶带“悬黎垂棘,夜光在焉”(《西都赋》),风动铃响可增盎然仙气。
然而,伴随着魏晋时期接踵而至的动荡,士人腰间的玦佩逐渐退隐于历史潮流中,后世遂难以探究其形制。直至千年后的好古敏求者,拨开历史尘埃,追本溯源,才终于又演绎出范增手中神秘多彩的“玦”。
(作者系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副研究馆员) 左骏
- 审美力·画布上的声音|从浮世绘到印象主义音乐:葛饰北斋《
- 审美力·画布上的声音|用音乐致歉:作曲家亨德尔与英国国王
- 郑虔柿叶临书
- 和绅胆子有多大不仅贪污腐败,还睡了乾隆的妃子
- 周思聪、卢沉《矿工图》组画创作始末
- 盘点9件令人血压升高的艺术品破坏事件:蒙娜丽莎蛋糕事件和艺
- 丈夫是混蛋,她独自培养出4位中央委员,临终不知儿子已壮烈牺
- 都是本科 “大学”和“学院”到底有啥区别?
- 【半月谈】反腐高压叠加需求不足,“泡沫”被刺破后的书画业
- 关于蒙克,我们所不知道的10件事
- 宋朝有一首千古奇诗,顺着读是千古绝唱,倒着读也是千古绝唱
- 宋朝有一首千古奇诗,男子可以顺着读,女子就需要倒着读
- 这位皇帝赏赐的画,可不只是一幅画那么简单!
- 蒙克:我看到太阳从岩石上升起——我画了下来
- 哪位艺术大家视徐悲鸿为自己的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