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玺的年代判断|印玺|印章(2)
瓦钮主要流行与西汉景帝到东汉早期,其特征是钮面宽,边薄,就像一块瓦盖在上面,这是汉印最常见的钮式。以后历代钮也有作这种形状的,后期钮边增厚。
现存最早的鬼钮官印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长沙丞相”印,“轪侯之印”。在汉代,龟钮只能是二千石以上的官员用,部分秩比二千石的铜印也用龟钮。龟钮根据其时代早晚,龟的形状也不一样。西汉文景时期是龟钮最早出现的士气,那时龟首短,龟身俯伏,四腿刻铸不清晰。汉武帝以后至东汉早期,龟首微伸,四腿刻铸清晰,爪向外呈半立状,背或圆、或后部隆起,龟甲形状清晰,上多饰六角纹。这时期为龟钮官印中铸造最精良的。东汉时期龟钮与早期相近,但龟身背平而略长,不像西汉早期背是圆的,签退的两个爪外向,后退屈曲但爪不外向。东汉晚期、魏晋十六国、南朝,龟首长且向斜上方伸出,龟身俯伏而长,背纹简单,或直纹,或圆圈纹,光素者也不少。北朝,龟身巨大,四腿呈立状,龟首粗壮,大多平伸,龟甲形式多样,有的呈板块状,棱角分明,隋唐以后龟钮消失了。龟钮有这么几个阶段,一开始,龟首缩在里面,看不清楚,龟身爬在印台上面,四条腿分不清,到后来逐渐发展到分清腿爪,脑袋由小变大,逐渐前伸,到了最后,龟站立起来。
蛇钮主要见于汉初很短一段时间,大多出现在田字格印上。汉王朝赐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官印上用的用蛇印。
鱼钮多见于高祖、文景时期。
驼钮,多用在东汉至两晋十六国时期中央王朝颁发给少数民族的官印上。东汉时比较实,骆驼体型粗壮,驼峰、嘴、眼、鬓毛乃至遍体驼毛的刻铸都比较清晰。魏晋时期造型单薄,有的驼峰基本没有了。
印钮在隋唐以前式样较多,较复杂,具有等级官秩的意义。隋唐以后,样式简单,作为等级的标志已经淡薄了。从艺术角度看,隋唐以前更富于艺术性,隋唐以后更注重实用性。
款识
印面的构图,文字的布局,字体的形态、笔画等几个方面,是外在的、直观的现象,这种现象因时代不同有所变化,所以款识对印章时代的判断是一个主要的内容。
田字格和日字格——田字格主要用于方印,日字格主要用于半通印。田字格在战国时期出现,秦和汉武帝以前多有使用,以后就基本不用了。边栏也是战国时期就有的,秦、汉初凡是有界格的印都有边栏。汉武帝初年以后,印章基本没有界格,也没有边栏。隋唐以前,没有界格但又边栏的印章不多,主要出现在三国、吴、魏、十六国的北燕。隋唐时期为配合朱文的使用,使印章更加鲜明,更加醒目,都加上边栏了,直到明清基本上是这样,边栏呈逐渐加宽趋势。
印文
印文首先要注意字数和排列方式。古玺印文最少有一二个字,多的达三十个字。最常见的是四五个字,多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断代也最难。隋唐以后,印章多有刻款,有的还有年号,所以这时期的印章最好断代识别。四字印从战国到隋唐以前,除新莽时期意外,历代都有。五字印在西汉前期及以前已出现,但是作为一种官印的制度时在汉武帝太初年间才实行的,而且只用于二千石或二千石以上的高官印章,一千石以下的官印仍用四个字,王、侯印业用四个字。
字体和篆刻的风格亦需注意。总的来说,战国时期用六国古文。秦汉以后,印玺文字均属于小篆系统,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秦印文字一般是刻或凿出来的,笔势转折自然,富于变化。汉初的印文字体可看出明显继承了秦代风格,但印文多系铸出,与秦印至刻凿不同。汉武帝以后,印文字形方正宽博,笔画的转折基本是方形的。东汉的风格接近西汉,但是更显得方正些。到了魏晋,印文就没有汉印这么规整,显得比较松散。隋唐以后白文变成朱文,九叠篆在宋元以后常用。从印文文字来看,最有特征的是历代少数民族建立的证券,例如辽、金、元、西夏等,使用的都是本民族的文字,这跟汉朝的篆文、楷体有很大区别。
特殊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