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学习创作需要什么|书法


分类:书画艺术知识    作者:采集侠

  来源:美术报

  在中国人看来,书法不仅仅是写字而已,更是深蕴着民族历史凝成的文化精神和哲理内涵,熊秉明先生曾说:“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的核心”,正是体现了这种思想。

  然而,在书法学习、创作的过程中,写好书法,创作出可经典传世的作品?刘永军认为,在将书写作为日常的古代,想要写出好作品,“天然”与“功夫”缺一不可。

宋 赵佶 《夏日诗帖》册页  楷书

宋 赵佶 《夏日诗帖》册页  楷书

  书法中的“天然”与“功夫”之辨

  文 / 刘永军

  书法艺术的传承与革新离不开作为主体的书家的推动与努力。就像大多数领域对人天资与努力的探讨一样,书法中也强调书家的天资与勤奋。书家的用功是其审美选择的结果。表现在书法上为书家对某种书体或者某种风格样式的长期学习。在书法学习中,“功夫”更多的体现为书家对古法的学习。因此,“天然”与“功夫”在书家习书时同样重要。

明  董其昌  行书 临阁帖册(八开) 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明  董其昌  行书 临阁帖册(八开) 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资贵聪颖:书法因天资而显灵秀

  一个书家的天资往往能掀起一个时期的艺术风尚。金农作为清代前碑派书家的典型代表,他在书法上的天资表现为有敏锐的艺术洞察力,敢于叛逆当时帖学的笼罩,形成自己标新立异、面目繁多的书法风格。他不仅擅长隶书、行草,还在此基础上生发了写经体楷书、楷隶、漆书等。“会稽内史负俗姿”、“华山片石是吾师”金农开始脱离二王系统转向师法金石碑版。这在当时来看是一种前卫的思想。金农的这种天资还表现在他在书法上的广收博取。他开掘古代书法中的倒薤笔法,吸取飞白用笔中的扫刷,并且能大胆地卧笔作书,留心于刻工的木板字体,并将整洁、光滑、装饰化的用笔特征引用到书法创作上来。金农以开阔的视野从古代传统中开拓出全新的笔法,创造出前无古人的全新面目。

金农  墨说蜀人景焕立轴  纸本墨笔  扬州博物馆藏

金农  墨说蜀人景焕立轴  纸本墨笔  扬州博物馆藏

  当然这种有天资的书家毕竟是少数。开阔的视野和超前的意识往往带来书风的革新。然而在书史上大多数的书家都循规蹈矩,甚至泥古不化,书法面貌中往往没有自我的体现。这样的书家也能对书法的技法掌握精熟,得到时人的称赞,但是终究在书史上被逐渐隐没。正如张怀瓘在《书议》中所言:“善学者乃学之于造化,异类而求之,固不取乎原本,而各逞其自然。”不善学者终不能造化。北宋书家薛绍彭便是如此。薛氏善楷、行草书,纯以王羲之为宗。在当时亦有书名,与米芾并称“米薛”。但由于薛氏过于偏爱王羲之书,故难免被狭窄的眼界所限。所以张丑在《清河书画舫》评其书:“法度森严,变化较少,品在海岳翁下。”细究其由,还是天资所限。我们知道书法因书家的天资而显灵秀,但倘若一味强调天资而不重视习书过程中的用功则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学尚浩渊:书法因用功而有体格

  一个书家的禀性与天资可以赋予书法新的审美趣味与面貌,但是学习的用功则是书法得以有规矩体格的基本保障。孙过庭在《书谱》里云:“心不忘精,手不忘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书法学习只有保持对美的不断追求和对基本规范的熟练才能“潇洒流落”,得意忘形。在习书过程中书家的这种“功夫”在审美上表现为对古人经典审美的不断追求,即学古用功。在形式上表现为对基本的用笔操作娴熟有致,即法度森严。因此,书法的用功是个人的天资所不能替代的。这种用功也是由书法艺术深厚的传统所决定的。

明  董其昌  楷书  崔子玉座右铭轴  纸本   132.5×53.5cm  上海博物馆藏

明  董其昌  楷书  崔子玉座右铭轴  纸本   132.5×53.5cm  上海博物馆藏





标签: 创作  书法  学习  需要  什么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相关推荐